文 丨 《BUG》栏目 周文猛
昔日的温州首富李丐腾,交出了一份“逆行业”趋势的半年度业绩报告。
近日,发布2025年上半年报,营收21.16亿元,同比下滑8.76%;归母净利润3.21亿元,同比上升1.77%。《BUG》栏目发现,自2024年以来,所有单季度的营收均为同比下滑。
这一数据与“大盘”相悖。根据奥维云网线上全渠道数据,上半年的国内电动剃须刀品类,行业零售额49.1亿元,同比上升10.5%。
值得注意的是,飞科是一家典型的“重营销、轻研发”企业。在2021年至2024年及2025上半年间,销售费用依次为7.698亿、11.42亿、14.77亿、14.86亿、7.04亿,但研发费用依次为1.32亿、8883万、9928万、9641万、3888万。以今年上半年计算,其销售费用已达到研发费用的18倍。
此外,上半年飞科电器还进行了大幅度的经销商队伍调整,半年内减少83家经销商,下滑比例高达18.16%。
在董事长李丐腾的带领下,飞科电器已累计现金分红55.748亿元,分红率接近81.03%。作为合计持有公司89.99%股份和表决权的李丐腾,常年垄断账公司分红近90%,因而备受争议。
多季度营收同比负增长,“双品牌”失效?
根据财报,2025年上半年,飞科电器营收21.16亿元,同比下滑8.76%。要知道,就在四个月之前,飞科电器刚交出过一份“最惨”的年度报告——2024年全年,公司营收41.47亿元,同比下滑18.03%;归母净利润4.58亿元,同比下滑55.10%。这是公司2016年上市以来,营收和归母净利润下滑幅度都最大的一次年度业绩发布。
据此次财报,上半年营收下滑的原因是:“公司结合市场环境对运营策略和费用规划进行了适度调整,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但下滑8.76%的营业收入,却仅只实现1.77%的归母净利润提升,显然缺乏说服力。
《BUG》栏目注意到,如果把时间拉长可进一步发现,按照单季度业绩表现来看,自2024年以来,已连续6个季度单季度营收同比负增长。
具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飞科电器中高端产品销售占比56.37%,较去年同期下降8.51个百分点;子品牌博锐营业收入4.11亿元,同比下降18.07%,销售额占比为19.48%,较去年下降2.22个百分点。
早在2022年,飞科电器曾对“博锐”和“飞科”的品牌定位进行过优化调整。在推动“飞科”品牌进一步年轻化、高端化升级的同时,对“博锐”的定位进行提升,赋予其承接“飞科”品牌部分原有性价比市场的战略功能,并对营销策略和营销渠道进行了相应调整。
自从对“博锐”“飞科”双品牌定位进行调整后,2022年-2024年间,飞科中高端产品销售占比呈现出持续提升状态,逐年占比分别为45.22%、50.95%、60.78%。不过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却出现了下滑,降至56.37%。同样,“博锐”子品牌销售占比也在经历2023、2024年的连续提升后,今年上半年开始下滑。
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飞科电器长期坚持的“双品牌战略”,正面临着高端化和性价比两条路线均增长承压的尴尬。
剃须刀和电吹风,更卖不动了?
具体到产品和业务层面,多元化乏力和主营产品营收下滑,也正在成为飞科连续多季度下滑的主要原因。
2019年至2024年间,飞科电器前两大核心业务为个护电器和生活电器。其中,个护电器为公司最大营收收入来源,具有绝对份额优势——长期高居90%以上,其中又以公司最早拓展出的电动剃须刀占比最高;相比之下,生活电器历年贡献的营收则份额较小,且呈逐年缩减下滑趋势。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飞科电动剃须刀的销量开始出现下滑趋势。自2020年起,飞科电器电须刀销量已经从5655.8万台销量,波动下滑至4190.67万台;此外,新拓展出的电吹风产品同样增长乏力,长期徘徊在1300万台左右,去年跌至877.65万台。
虽然,今年上半年公司并未披露电须刀、电吹风具体销量及营收变化,但结合半年报营收及飞科、博锐营收占比下滑情况可以预计,上半年飞科电动剃须刀和吹风机的销量并不乐观。
83家经销商撤离,轻研发后遗症?
在与《BUG》栏目沟通中,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曾指出:“无论电动剃须刀还是电吹风,飞科电器的小家电产品跟头部电吹风企业或剃须刀企业相比,在品质、功能、性能、工艺、质量等方面都存在差距,质量一般,它唯一的优势是价格便宜,但在消费两极分化的大背景下,这种产品其实很难满足中高端消费者需求,随着原材料、人工成本等上涨,利润空间便受到影响。”
事实上,从飞科电器历年研发和销售投入的资金力度,也可以看到飞科电器发展的局限。
2021年至2024年及2025H1间,飞科电器的销售费用依次为7.698亿、11.42亿、14.77亿、14.86亿、7.04亿,销售费用率依次为19.22%、24.69%、29.19%、35.83%、33.27%。与此同时,研发费用依次为1.32亿、8883万、9928万、9641万、3888万,研发费用率依次为3.29%、1.92%、1.96%、2.3%、1.8%。显而易见,近五年间,飞科电器销售费用近乎翻倍,销售费用率逐年提升,但公司研发费用则呈现下滑态势。
缺乏研发投入而只注重营销的“飞科”中高端布局,又怎能持久呢?
此外,梁振鹏还进一步指出,伴随小米、徕芬以及创维等品牌快速卷入飞科电器所处的赛道,飞科电器在营销层面所受到的调整,也正在不断加剧。“这些品牌最近几年的创新营销模式,配合产品的高性价比,互联网销售渠道和个性化、时尚化特点,受到了很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也抢走了飞科电器的一部分市场份额。”
《BUG》栏目注意到,今年上半年,飞科电器出现了明显的经销商队伍调整。据飞科电器2024年业绩报告,公司共有457家经销商,但截至今年6月30日,飞科电器经销商数量减至374家,短短半年内减少83家,较半年前下滑超18.16%。
通过大幅度削减原有经销商模式,飞科电器正努力转变为经销和直销并存,同时通过KA终端、区域分销、飞科体验店、礼品团购、电子商务等相结合的多维营销渠道,进一步提高产品销售渗透力。
但从高达33.27%的销售费用率来看,飞科电器目前的经销模式转变,仍没有实现低费用率的转变。“飞科电器早年发展时靠猛砸广告打开销量,但如今随着互联网等新兴营销媒介的崛起,过于依赖早期打法的飞科电器,也受到了反噬。”一位业内人士感慨道。
已累计55亿,董事长李丐腾热衷分红
1999年,正在做剃须刀配件生意的李丐腾有感当时剃须刀行业巨大的价格差异,瞄准了百元左右的中端市场,通过改良产品并猛砸广告卖力营销的方式,让飞科电器快速赢得了第一批用户。
经过多轮行业洗牌之后,作为飞科电器创始人的李丐腾成功突围,于2016年以“个护电器第一股”名头成功登陆A股。2017年,凭借上市后公司市值上涨的李丐腾还登上“2017浙商百富榜”,并以238亿元身价坐上温州首富榜。
但随后,飞科电器每年的大手笔分红现象,都让董事长兼总裁的李丐腾陷入争议。
据《BUG》栏目统计,2016年以来,飞科电器累计实现净利润超68.802亿元,每一年都进行分红,累计现金分红55.748亿元,分红率接近81.03%。其中,2016年和2022年的股利支付率分别高达142.07%和105.86%。其中,作为合计持有公司89.99%股份和表决权的李丐腾,也常年垄断公司分红近90%。大手笔分红背后,公司的利润,也通过分红形式大量流入了李丐腾的个人账户。
多个年度“清仓式”分红的同时,飞科电器也曾通过发行股票募集数亿元资金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项目建设并补充流动资金。而这,也多次引发业界对于其发展的担忧——高比例分红可能导致公司留存收益减少,进而影响未来发展和投资。
伴随行业竞争不断加剧,长期重营销而轻研发,同时热衷大手笔分红的李丐腾,或许真的需要改一改公司的经营策略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